习近平总书记在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前,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人民将着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与各国人民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纵观人类历史,古巴比伦等几大文明古国在时间的流逝中走向没落,唯有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却仍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价值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拥有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中华文明。在这片古老辽阔的华夏大地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不断吸纳外来文明,博采众长而形成自身鲜明特色;中医、中餐、汉字、京剧等文化要素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把优秀的中华文明基因注入了世界的文化场域……通过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中华文明在薪火相传、与时俱进中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之所以迷人、有吸引力,在于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犹如阳光拥有七种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脱胎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群种类,不同地区、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如果抱有唯我独尊、只此一家的居高临下之姿,或者把本国文明强加于他人之上、靠强迫手段来破坏文明多样性、建立单一文明,只会让整个文明格局走向枯燥与凋敝,甚至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从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到带有浓郁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都有其独特意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唯有始终秉持平等、谦逊的态度,摒弃傲慢与偏见,方能了解文明的奥秘、参透文明的真谛,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以历史为镜鉴,多少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战争与冲突的阴影仍未远去。实践证明,在不同文明相处的问题上,在道路选择、制度选择的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是十分有害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虽然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但各国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谁能退回到与世隔绝的孤岛,也没有谁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音乐、服饰,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善于从不同文明中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秉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精神,涵养比海洋、比天空还要宽阔的胸怀,努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文明交流互鉴真正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中华文明将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绘就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文明图谱,书写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