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化自信②:对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2019-06-18 作者:思力 来源:求是网

读懂文化自信②:对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文化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

  2019年第1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他关于文化自信一些重要论述的节录。同时,《求是》编辑部配发解读文章《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进行深入解读。6月17日起,求是网评栏目陆续刊发“读懂文化自信”系列网评,与您一起潜心领会总书记的这些经典论述,从中感悟非凡的思想力量,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

  对什么样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弄清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也鲜明界定了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

  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只讲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不讲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错误的,也不可能立得住;反过来,只讲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也是错误的,最终也会立不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整体割裂开来,进行孤立的、片面的理解或解读。

  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只有搞清楚我们文化的根与脉、源与流,才能真正明白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真正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和客观必然性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给了中国人无穷无尽的滋养,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鲜明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贯通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共同垒铸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万里长城,支撑起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雄伟大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这就是要鲜明地告诉全党全国人民,今天的中国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脱离了中国历史和文化这个前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灵魂,就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今天,缺乏文化自信,没有了精神独立性,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被釜底抽薪、失去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立不住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的,“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更多精彩,请见《求是》编辑部文章:《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标签 - 习近平,文化,自信,本质特征
网站编辑 - 李丹华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