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健前行】厚植文化自信 增强战略定力

来源:求是网 2019-08-28 08:51:50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为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优势,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联合组织策划“中国稳健前行”系列理论文章,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阐述,今日在求是网推出第九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本质上来源于文化自信。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风险挑战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强调文化自信特别重要。面对世界局势,面对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我们会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不是哪一部分人的问题,其意义也不限于文化,而是关乎国运兴衰和民族未来的时代课题。

  文化自信的依据何在?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有历史根据,而且有现实依据。可以说,它是历史经验和现实成就的双重结合,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具有现实的可验证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文化自信的根据,既在传统文化之中,又在现实之中,它离不开当代中国社会。近百年的苦难历史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重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新中国,就不可能找到重新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世界政党史证明,没有一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建党近百年,目标始终如一,朝气蓬勃,坚持自我革命;也没有一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长期处于执政地位,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长远目标和现实目标相统一,逐步朝既定目标前进。领导人可以换代,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变;实际政策和措施可以与时俱进,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实现历史使命的坚定性所表现的,是中国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这种优越性也为西方有些学者所认可。他们说,“中国制度的一大优势是长远战略。在欧洲,我们每四年有一次选举,有时候,新政府上台会宣布一些举措,到了第二年,一些变革正在缓慢进行,到了第三年,我们要思考下一次选举。到了第四年我们一切都会停止,因为下一次选举来临了,所以我更喜欢中国制度所具有的长远模式。”还说“拥有强有力的执政党是件好事,可以采用长远的模式,而欧洲和美国都太过短期。这就是所谓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是一种短期决策模式,只关注股东利益和短期回报,中国更关注长期回报以及回馈社会,我觉得中国正坚持这一原则。”这个看法,客观地肯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优越性。

  只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道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就不怕任何狂风巨浪,我们的文化自信力能经受任何考验。

  对“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应如何理解?

  对文化的研究不能限于文化自身,必然要对文化和文化产生的历史进行研究。这个研究既包括它的根源、发展及其现实基础。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问题。

  不理解“源自于”,就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根。一个没有传统的文化,不知从哪里来的文化,如同水上浮萍,经不起风吹浪打,只能随波逐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空地中产生的,废墟上不可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如黄河、长江之水,有源头。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时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我们的文化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积土为山,汇流成海。

  如果说“源自于”回答了文化何以自信的“历史之问”,那“熔铸于”则回答了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之根,更要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百年之变中“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是决定中国传统文化塞流断源,还是继续向前发展的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也没有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而塞源断流,不仅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因为中国人民的顽强拼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这种文化走向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又是文化发展中质的变革。不懂得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立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就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辩证关系。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没有能够“熔铸于”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可能重蹈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文化断流的历史宿命。

  “植根于”则是关于推动文化产生、继承、发展的动力和文化的源泉问题。历史证明,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多种实践活动,是文化产生的社会土壤。它提供凝结为文化内容的源泉,而且提供继续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经验的精神升华;而我们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精神升华。不懂近百年来中国的革命奋斗实践,不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就难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就不会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熔铸”于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培植起来的。

  研究文化自信问题,一定要从理论上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自于”“熔铸于”和“植根于”的问题。这样才能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由实践赋予的精神特质和民族特色。这是从源与流、文化与实践关系中考察中国文化自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强调文化自信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导我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实际上是向全国人民承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民美好幸福而奋斗;也是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动员令,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入党誓言,进行自我革命;同时也是向世界宣告,任何外来势力都不要妄想中国共产党放弃中国道路,改变中国基本制度。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风险挑战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强调文化自信特别重要。因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人民精神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因为缺乏文化支撑,就会因为理想和信仰的动摇,就会因为思想缺钙而失去信心。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当前最大的危险是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势力用各种极限施压的手段摧毁我们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当前世界局势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的客观形势,我们一定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当然,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闭关锁国,拒绝文化交流。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自古就信奉“和而不同”原则,是最能吸收外来文化的。汉唐时如此,近代更是如此。当中国共产党还偏处陕北小城延安时,毛泽东就以他的世界眼光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注重文化交流,也更有条件进行文化交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不仅是一种经济交往,也是一种文化交往,除了经济价值外,在文化交流上同样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敦煌时特别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原有结构,并增添了许多新的科学元素。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

  就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用科学态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辨别精华与糟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化的科学态度,有力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反对“全盘西化”和复古守旧的保守主义,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可继承性。毛泽东曾提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没有贬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导航器和推进器。

  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当它被中国化成为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就不再是所谓“异域文化”,而是当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内容是与中国实际、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结合,而且就语言风格和气魄而言都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我们只要读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引经据典所显示的中国风格,就能明白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近代西方殖民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的强势攻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很难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不要抽象地争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蔑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启发,但也要防止以高扬传统文化为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完全拒斥借鉴西方文化的保守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

  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称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呢?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把文化放在整个社会结构及历史发展中来考察,而不是把文化看成凝固不变的,更不是把它高悬于思辨的太空之中。

  文化作为观念形态,总是与特定阶段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构成不可分割的社会整体。当然,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创造的成果,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包括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会具有两重性,即超越性和时代局限性,这就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分辨,区分精华与糟粕;二是激活,通过与实践结合对传统文化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三是创新,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优秀基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概念、新观点。这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而且非一人之力,非一代学者之力。这应该是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有效的方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包含中国哲学智慧、治国理政经验、以及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众多思想成果。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思想占主导地位,但这种道德伦理特色不应遮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领域中丰富多样的色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我们应该放开我们的眼界和视角,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敦煌时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和历史遗存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内容。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处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关系是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创造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包括道德和价值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新的时代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创造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道德伦理规范。为此必然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这个过程同时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

  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作用。离开了这个原则,传统文化经典就只是一种文本,是一种历史性存在,难以与现时代相适应。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全民族的事情?

  文化自信不是哪一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然,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因为在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有理论、有组织、有纪律,是站在时代前列、引导时代潮流的政治集团,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文化自信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凝聚并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包含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这是由这个群体的专业和职业特点决定的,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人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更是对全体人民说的。全体人民的自信,本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问题。人民是民族的主体,民族是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牢固集合。离开了人民的自信,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抽象的;离开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所谓人民就会是一盘散沙。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人民是文化的主人。没有民族的文化自信,没有人民大众的文化自信,就不会在这个民族文化土壤里培育出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化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只有全体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普遍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使文化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文化自信大众化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众化问题。他说过:“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化的最大力量是“化人”。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只停留在经典文献上,只为少数专家和学者所理解,或藏在图书馆而远离我们全体人民的日常生活,就不能发挥文化的作用;如果我们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停留在没有实际措施的口号上,同样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培育人民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使全体人民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一个强大而爱好和平的中国,一个经济发展而对世界繁荣做出贡献的中国,一个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作者 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推荐阅读:

  【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魅力

  【中国稳健前行】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优势

  【中国稳健前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

  【中国稳健前行】中国成就源自党领导下的有效治理

  【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行稳致远

  【中国稳健前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稳健前行】破解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世界性难题

  【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之路

标签 - 中国稳健前行,文化自信,战略定力
网站编辑 - 李丹华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