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2019-08-29 作者:思力 来源:求是网

丝路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带一路”沿线自古就是各种文明产生、发展和交融之地,各国社会制度多样、宗教多元,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各异。新形势下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这一现实,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沿线国家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真正做到“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只有这样,共建“一带一路”才能行稳致远。也只有这样,共建“一带一路”才能承担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但当前,国际上一些人散布所谓“文明冲突论”,自认某种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一些国家、宗教和种族间“拉仇恨”,影响了彼此政治和战略互信。一些舆论不时炒作“地缘政治工具”、“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中国借‘一带一路’输出软实力或意识形态”等负面论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知和理解。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6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实践,通过政党交往渠道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思想,积极倡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用互学互鉴推动共同发展,以更多的理解包容化解隔阂和偏见,推动和谐共存、情感共鸣、理念共通,努力消除误解、增信释疑。

  民心相通是最深入、最长久、最基础的互联互通,也是衡量文明交流互鉴成果的最主要指标。特别是在逆全球化潮流、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极端思想升温的新形势下,民心相通的战略重要性更加突出,迫切要求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架起民心相通之桥,铺就心灵互通之路,加快在沿线各国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让“一带一路”建设的同行者和支持者越来越多。为此,我们配合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和民心相通分论坛,推动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万寿论坛、“丝路一家亲”等交流对话平台,先后举办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第四、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港口城市研讨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等,并推动许多民生合作项目在蒙古国、柬埔寨、缅甸、老挝、尼泊尔等沿线国家落地,极大促进了沿线国家社会各界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解和支持。

  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2012年由中国援建,此后中方连续派遣志愿教师开展教学,并提供教育教学物资,是中老友好的示范项目。上图为2019年3月15日,学生们坐在老挝万象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的教室里(新华社记者 章建华/摄),下图为该校学生的画作《祝愿“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平友好,共同发展》(中联部供图)。

  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曾是其所在县小学中硬件比较差的一所学校,后经过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历时7年的援建,现已成为万象市的“示范学校”、“美丽校园”。57岁的本米是这所小学的校长,她见证了农冰村小学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于是率全体师生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的帮助表达真诚的谢意,说中国梦和老挝梦通过“一带一路”联通在了一起,希望早日乘坐中老铁路的火车来到北京。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了信,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成为国家栋梁,成为中老友好的接班人。这让全体师生备受鼓舞。今年4月底,本米校长带领学校师生代表来北京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并带来了师生们精心制作的题为《我们的丝路故事》的画册,委托转赠习近平总书记,成为中老民间友好的一段佳话。

  正如摩洛哥真实性与现代党、葡萄牙社会党、布隆迪保卫民主力量等许多政党强调的,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联系沿线各国的文化纽带,促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不仅是经贸合作之路,也是政治对话、民心相通之路,是一条能够带领各国人民实现和平的道路。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19年第16期《求是》文章:《党的对外工作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标签 - 一带一路,民心,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
网站编辑 - 曾嘉雯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