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
“开封城,城摞城。”古城开封,千百年来因黄河溃决而数次被淹,今日的黄河河床,高出开封地面十余米。在开封城的地下3米至12米处,叠压着6座城池,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和1座中原重镇,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唐汴州城、五代及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层层叠压的6座古城,见证了数千年来黄河水患给黄河流域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2019年第20期《求是》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长期以来黄河水害的历史。黄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影响北达天津、侵袭海河水系,南抵江淮、侵袭淮河水系,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患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特别是黄河夺淮入海,对江淮地区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了淮河流域700余年的灾难史。
黄河水患,既有天灾,亦有人祸。在封建社会战争和军阀混战时期,人为因素导致的黄河决口多达12次。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了国民党制造的惨绝人寰的“花园口决堤”事件。1938年,蒋介石下令扒决郑州北侧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滞侵华日军,结果造成豫、皖、苏3省44个县市受淹,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人口上百万。富饶的豫皖苏平原成为连年灾荒的黄泛区,波及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数百万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就是这场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治理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重大难题,全球所有大江大河存在的问题几乎都能在黄河寻到踪迹,而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等问题又堪称世界之最。历史上,为了把黄河治好,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部艰辛的治黄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人为破坏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手中。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翻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带领人民,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暴虐为害的历史。经过7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斗争,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亘古未有的优异的治黄答卷。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等3个方面,深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4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一批重要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并很好利用的重大突破。历史上,当洪水流量超过每秒1万立方米时,黄河下游就要决口泛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现了12次洪峰流量大于每秒1万立方米的洪水,黄河却再也没有决过口,创造了岁岁安澜的新纪录。近20年,黄河含沙量累计下降超过8成。
科学利用让黄河真正由“害河”变成了“利河”。通过自流引水、提水灌溉、节水改造,黄河流域引黄灌溉面积增长了10多倍,昔日的苦瘠之地变成了高产良田,形成了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入冀等引调水工程,有效缓解了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区缺水的状况,有力支撑了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黄河水电资源得到有序开发,2018年黄河干流16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已达1083万千瓦。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迈进了山川秀美的新时代。
黄河岁岁安澜,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生动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更多精彩,见《求是》编辑部文章:《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