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阔奔涌的黄浦江边,雄伟壮观的“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郑重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后的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在这份《规划纲要》中,“高质量”一词贯穿全篇,出现了20余次,清晰标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鲜明体现了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特征。
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具体到区域发展来说,就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齐步走”,而是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正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思路。这就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思路?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的24字要求。
在现代区域经济格局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能力强、空间效率高、规模效应明显,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放眼世界,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本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增长极。
这些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发展19个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将承载全国80%左右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是推动创新和增长的主要空间载体。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要求培育发展城市群,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非常大,必须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比如,对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就是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对三江源、黄土高原、大兴安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对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等粮食主产区,就是要优先考虑粮食安全问题,保障全国耕地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对边疆地区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地区,就是“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就像一栋房子要划分客厅、卧室、厨房等不同功能区一样,我国辽阔的国土空间也要进行功能区分,让不同区域承载不同的功能,扬长避短、优化发展。我国从2005年开始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2010年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提出新要求: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简单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保障民生底线,决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迁移人口稳定落户。同时,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确保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这些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
更多精彩,见《求是》编辑部文章:《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