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题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讲话,讲话发表在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而时习工作室特邀请一线思政课教师谈谈对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如何理解生命线?既然是线,那就不是孤立的、碎片的、零散的、隔膜的,而是有始有终、一以贯之、前后联通,是线那就不能断;既然是生命线,那就说这条线利害攸关,影响全局,不能失踪,不能失语,不能失声,不能看不见,不能不说话,不能听不着。
思想政治工作如此重要,谁应该把责任承担起来?以前一些人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这是大学思政教师的“一亩三分地”。至于跟中小学什么关系、跟党政干部什么关系、跟专业教师什么关系、跟管理人员什么关系、跟保安物管保洁厨师什么关系、跟学生什么关系,往往认识不清、认识不足,个别人甚至认为没什么关系,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有些地方学校思政工作也未达到理想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很重要,是“拔节孕穗期”和“小麦的灌浆期”,耽误了就会影响一季的收成。小学和中学的思政工作如果有缺口、没做好,大学的思政工作能够推倒重来、一枝独秀么?小学和中学就好像在白纸上作画,如果底色涂错了、涂乱了,重新改起来代价大、效果差。因此,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不只是思政教师,还包括专业教师、党政干部、管理者、后勤等等,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会遇到角力的问题。所谓角力,就是相互抵消,就是思政教育面临着教师之间以及课程之间的消减甚至解构,如果大家缺少共识,各行其是,解读不同,态度各异,变成了“两张皮”、“平行线”,那就难免会给学生造成迷茫和困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各科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者先受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以,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达成的重要共识就是要纠正认识的误区,不能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专业课程则只负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针对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缺少交融共振的问题,“课程思政”的概念在当下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不过“课程思政”的核心指向绝不仅仅是看增加了几门课,又或者是多搞了几项活动,而是要衡量教育的过程是否蕴含着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课程思政”既不能“花拳绣腿”,也不能“喧宾夺主”。一方面要坚持思政为底,夯实基础,涂好底色,稳住底盘;另一方面要坚持课程为先,立足主责,聚焦主业。“课程思政”中的课程和思政,类似于1和0的关系,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的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背离了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
因此,要在讲好专业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强和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由专业知识引申到理想信仰、人生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爱国可以落地为国家信心、历史视野;敬业可以落地为献身国防的责任感、航空报国的使命感;诚信可以落地为严谨求实和科学精神,等等。只有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聚焦点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一言一行总关情,一草一木皆有心。不只是教师具备从事思政教育的条件,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同样具备。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对青年性格培养构成了天然的熔炉,管理和服务的思政滋养同样在点点滴滴之中。一个校园也可以看作是一方池塘,其环境景观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是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无声而持久的思政工作力量。
比如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就是爱岗敬业的现场示范:环卫工人认真清扫每一寸校园,门卫保安坚守每一个岗位,宿管阿姨认真检查每一间寝室安全,食堂师傅热情端上每一道饭菜,他们的友善、敬业、付出都是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这其中传递出的态度、服务和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使他们从生活细微处受教育,是谓“久久为功必有回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大学生进入宿舍总能够饱含深情地喊一声“阿姨好”,这也是为什么毕业多年的校友对母校食堂总是念念不忘。完善齐备的基础设施、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优质贴心的细微服务、积极向上的职业状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也是精神家园,食堂也是思政课堂,操场也是思想赛场,跑道也是人生大道。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