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苍翠,羌歌嘹亮,羌红飘扬,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一派喜庆景象。这个汶川地震灾后的重建村,如今已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产值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今年1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向石椅村的乡亲们、游客们拜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经过艰苦奋斗,“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这件事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总书记深刻阐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五个振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还要强调精准、因地制宜,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推动产业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围绕推动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和“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二是必须落实产业帮扶政策。针对部分地区还存在产业发展基础不牢等问题,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举措抓整改,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并作出部署。一是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实现平稳过渡,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二是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多想办法,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三是注重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鼓励实行发展类的补贴,鼓励实施建设类的项目。四是谋划5年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研究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1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二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三是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编辑: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