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你了解多少?

2021年03月23日 18:27:37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学而时习工作室

  【“学习笔记”按】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听说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有读者对小编表示,对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的这个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太熟悉,想详细了解一下。笔记君为大家做了梳理,一起来看。

  “一号特派员”源起福建南平

  农村基层一线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是广大农民反映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很快辐射推广到全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作为闽北农业大市,南平的粗放型农业经济陷入困境。雪上加霜的是,1998年6月,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农业农村受损严重。

  为破解闽北的“三农”发展难题,南平3000多名干部下基层问计于民,发现基层农民对于农业技术非常渴求,南平市决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1999年2月,南平选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这成为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

  彼时,园艺专业毕业的吴敬才刚从德国进修回国,被派驻到溪后村,帮农民解决科技问题,被乡亲们称为“一号特派员”。

  吴敬才(图右)与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三明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陈首看交流春季鲜食木薯的种植方法。 图:福建日报

  南平人把破解“三农”难题的第一脚踩在科技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引发了广泛关注。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在《求是》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这一做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同年10月,科技部总结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实践经验,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2009年,科技部等8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层面对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

  从地方实践上升成为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科技特派员制度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一直很有名。过去出名,是因为“穷”。有这样一句民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现在的下姜村,更加有名了,但原因不再是“穷”,而是“美”、“富”。

  图为下姜村清晨雨后。 钱德星/摄

  说起“翻身记”,村民们会不约而同提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多次来到下姜村实地考察指导,是下姜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2003年4月24日上午,习近平在种茶大户姜德明家召开座谈会,问大家还有哪些发展困难。

  有的村民说:“缺人才!”有的说:“缺资金!”还有的说:“缺技术!”

  “你们村有没有科技特派员?”习近平问。

  下姜村老支书姜银祥摇摇头。

  “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习近平说,“目前的‘三农’工作面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和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的制约。我们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抓住当前科技进步的机遇,建立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业的机制,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在习近平的关怀下,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进驻下姜村,成为浙江省“特殊”的第101个科技特派员。

  俞旭平在村里“待”了一个月,认为:“村里的低坑坞最适合种中药材黄栀子。”

  于是,以前只能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下姜村,他来到地里,一边看黄栀子的长势,一边问俞旭平:“这个药材的品质如何?”“村民们学得难不难?”“销售情况好不好?”……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在下姜村调研生态建设并看望省科技特派员。科技日报记者 周咏南 摄

  知道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能收入4000多元后,习近平鼓励俞旭平:“做得好!”

  他对省里随行的同志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不断完善特派员、指导员制度,真正做到重心下移。今后,驻村指导员,全省要做到每个村一个。”

  不久,驻村指导员走进了浙江的3万多个村庄。

  一个个乡村的蝶变,诠释了科技特派员为农村创新创业注入的深厚力量。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物换星移,长河不息。接力20年,科技特派员制度走向了全国。

  “有问题就问特派员!”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科技特派员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让大家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不光腰包鼓了起来、脑袋也富了起来。

  从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到全国推广的“创新之花”,20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取得丰硕成果。

  高级农艺师刘国英、“榛仙”詹夷生、“葡萄仙”谢福鑫、“菇王”刘瑞璧、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20年来各类明星科技特派员的故事不绝于耳。

  李保国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20年间,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庄重誓言。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把科技的旗帜插遍祖国的县域和乡村。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网、央视网

  策划:学而时习工作室  编辑:吴晓迪 韩辰  审核:宋维强  监制:马建辉

标签 - 南平,科技特派员,梳理
网站编辑 - 韩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