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重视“三农”工作的明确信号。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到,“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10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黄土地的儿子”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在陕北梁家河,他与村民们一起战天斗地,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深切的了解和感悟,成了“黄土地的儿子”。
在河北正定,他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总结出裕民富民的“二十字经”。
在福建,他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强调扶贫先扶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扶贫搬迁“造福工程”。
在浙江,他亲自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要工程,探索推进“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推动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
在上海这个农业比重不到1%的超大城市,他的足迹遍布郊区乡村,强调只要有农业农村农民,就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指引下,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尽管我们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编辑:姚瑜坪 张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