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究竟重要不重要?让我们从远到近说起。
80多年前,在中国还处在风雨如磐、积贫积弱的年代,鲁迅就写下了一篇犀利的杂文,专门谈中国人的自信。他说,要问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那里有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正是这些代表着中国自信力的人们才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这里把国民的精神素质与民族的自信力联系在一起,把具有这种精神文化自信力的国民视为中国的脊梁。先生这些箴言,对于今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的讲话,应该有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古往今来,任何一场伟大的、深刻的社会改革都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就是器物类变革,国人最熟悉的近代史上的“师夷之长”的洋务运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与社会的种种尝试与探索,均是这方面的例子。第二就是制度性变革,既包括经济制度、司法制度的大改革,也包括许多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第三也是最深层次的变革,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在受到各种碰撞后的主动变革与被动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提出文化自信,正是社会变革递进三阶段规律的体现。这种提倡和强调也说明,在中国,进行一场涉及全民价值观与精神理念的文化变革,已经被历史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改革的深化,有必要树立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光荣传人,今日中国公众眼下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才是正确的文化自信,以及正确的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一个民族要具备良好健康的文化自信,必须与错误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严格区别开来。其一,要摒弃盲目的文化的自卑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确实远落后于“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诸国,西方产品在器物层面不断超越和挤压中国军械业和农业手工业,落后的挫折与被屈辱损害的百年,当然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国人内心产生沮丧和自卑。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举世震撼的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曾经有过的文化自卑心态。扬眉吐气,是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给所有中国人带来的最朴素的文化自信的底气!
其二,要摒弃狭隘的文化自大心理。文化自大与文化自信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其实,文化自大是一种没有摆脱历史窠臼的自卑,是与21世纪的时代特点完全脱节的。同时,文化自大也是一种愚昧的攀附,它只会有意无意地成为文化糟粕的保护伞。
背靠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人,完全应该有敢于和善于包容外来文化的自信,应该有以坦然自若、不卑不亢之心对待一切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只有以开阔的胸怀、虚心的态度去善待、欣赏和学习外来的思想和文化的民族,才会在不断的比较与鉴别中真正懂得本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准确地位,才能更加珍惜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真诚地尊重世界各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得到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正如中国北方的农谚所言,“饱满的谷穗才懂得低下头。”
一种成熟、健康、海纳百川,与世界文明相拥相携的文化自信,它的最高社会表征,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