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封闭的中国农村在长期的乡野生存与血缘家族生活中构筑了各地独具特色、千姿百态的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土地,基本特征是和合精神,表现在气候、人与自然生物的和合、历史与当下的和合、地域与血缘的和合。如何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同时又保持地方固有的历史文化意蕴,既接轨相对先进的城市文化又与之保持特有的距离,持存特定的乡野气息却又不乏现代化的舒适,这是当前乡镇村落传统的优秀文化现代化转化的重要任务,更是保存、传承、光大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与民族精神之魂的根本前提。
农村传统优秀文化的根本特征
聚水而居,事农耕为主要谋生的农村,由息息交融的土、水、人三大要素构成生产和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兼以交通与信息的不太畅通,相对落后于城市较为先进的文明,从而造就了各种地方特色文化。最为典型的农村地方传统文化表现为家族文化、祠堂文化、殡葬文化与民俗艺术文化等,贯穿其中的和合精神在地方发展、人心凝聚、文化化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功能。
家族文化中,和合精神表现为个体与家庭、小家与大家族之间的融合。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家族文化,表现为基于男性姓氏和名字中的辈分来排宗列序,分封权位与家族资产。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维持大家族的力量和统一关系。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家庭教育资源和关爱情感倾斜于男性,严重损害了女性的生存权、教育平等权和情感共享性。但是农村的家族文化却具有深厚的融合意义:一方面是情感上个体与家族的互为依附关系。源于血缘与姻亲关系而产生的传统称谓、礼仪习俗是家族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当代社会里远离家乡的农民工、农村子弟等个体守望家乡的心灵之根,也是消除陌生城市带来紧张孤独的节点。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上产生关系链接、社会互助,尤其体现在积极上进的家训、家族族规对后代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在贫困家庭互助帮扶、天灾人祸时的家族自救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它是农村百姓在艰苦地与大自然做斗争的环境中出于生存而形成的聚沙成塔力量。
禀赋和合精神的中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首先,是在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关联中,以合力方式赋予强大的文化育人、文化构建社会的功能;其次,是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去缓解压力、舒展情感;最后,对融合多样性民族与多元文化、协调多边关系中起着决定性意义。应该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迄今未断,作为内核的和合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合精神的引领作用
站在时代的前列,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现代青少年的认同与传承,就更加要以和合精神为核心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步伐,重新焕发出活力,让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等规划有效落地。
首先,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地方优秀乡俗文化.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贯穿和合精神的制度与政策引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复、传承与发扬。第一,在吸引资本进入乡村文化建设中,政府需要以积极规范掌握和主导文化建设的地方性、独特性、人文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吻合性,杜绝农村文化中低俗、愚昧、迷信以及违法部分,也避免为经济效益而盲目上马工程。第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需要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情感,热忱地对待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第三,必须深入村落充分调研,包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地怀有文化技艺农民的传承与弘扬思路、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优劣及其未来走向的朴素想法。第四,以政府牵头、村落文化建设为主体,鼓励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积极培养继承者。
其次,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式传承、创新乡土文化。建立网络村落会馆,建构充满乡土风貌的精神家园,跨越时空地域限制来凝聚散落四方的家族朋友。将现实中的美好家族关系突破时空局限性,借助高科技而重新焕发活力与和谐家族的价值。建立当地网络文化平台,宣扬本村落文化内容、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目前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村落外出打工、读书、居住的人员能够迅捷得知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在网络文化平台上以低门槛加入方式,运用诗词、文章甚至打油诗等抒发情怀,关注、转发本村落文化,并用高科技搜索手段上传各种乡土文化参考资料。
第三,吸收现代城市文化中崇尚多元、法治、规则、民主等现代文化元素,定位农村优秀文化的现代性与本土性融合地发展。农村要发展现代性乡村文化,必须建立在村落本土文化基础上,这是再造之根。但是又必须汲取城市文化的现代元素,这既可以增强在城市生活过的村落人回老家的亲切感,又给留守老家人带来外面世界的文明进步之风。目前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以村民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展开内生性发展,使农村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既对原有文化保持良好又以文化促进经济收入。另外,传承农村优秀文化急需借鉴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经验。目前各大城市大部分社区退休居民实现了文化养心的老年生活。这种备受欢迎的文化传承方式与举措如果很好地运用到农村村落中,将会使当地独特民俗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走向大众化、接地气、现代化。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