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传播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阐明一系列战略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新时代,必须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推动新时代对外传播融合发展。
深刻认识对外传播融合发展面临的形势,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融合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深入发展,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相伴而来并迅猛推进,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宣传工作包括对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这是推动新时代对外传播融合发展的大背景、大前提。
对外传播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所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手段、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主要从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上获取信息,传统媒体必须顺应形势、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国际上的主流媒体已经作出反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有的把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中心“合三为一”,有的建立“蜘蛛网”式的融媒体中心,形式各有不同,但都走上了融合发展之路。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和当务之急,对外传播必须跟上形势,加快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对外传播融合发展已具备广泛的现实基础,也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对外传播融合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基础、有支撑、有积累的。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应用,为对外传播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媒体机构多年的实践探索,为对外传播的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此外,融合发展也是在时代变化中图存图强的必由之路,是生存压力下时不我待的内在需求。一些传统纸质媒体在受众和市场双重压力下步履维艰,跟不上时代步伐,不少已经休刊停刊;有的传统媒体则顺势应变,发展集多种传播手段为一体的“立体式”多媒体、全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客户端等平台渠道进行广泛传播,重新焕发生机。
对外传播融合发展要把握媒体发展规律,也要结合传播机构自身特点。当前,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互联网成为国际传播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媒体的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前的“人找信息”已经变成现在的“信息找人”等等,这些都是推动对外传播融合发展需要把握的客观现实和规律。同时,作为一家综合性对外传播专业机构,中国外文局在业务类型上与其他外宣机构有所不同,是以外宣书刊出版发行“起家”,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多语种、多业态、多机制的机构特点,是更具基础性、持久性、全面性的对外传播;工作手段和方式是融合运用多种传播载体、传播手段,开展新媒体国际传播、外宣书刊出版发行、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公共外宣等。我们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顺应时代发展变革的趋势,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对外传播综合优势,探索好适合自己的融合发展之路。
对外传播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自我革命精神进行统筹谋划、顶层设计、综合施策
对外传播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相加,不是局部的小修小补,而是全新的、整体上的业务重塑、流程重整、格局重构,是一项从传统到网络、从“网络+”到“网络Σ”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整体观念、战略眼光、改革思维、创新精神进行总体设计,有序推进实施。 理念为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融合发展首先要转变理念。要站在“国家层面”,从适应国家需求的战略高度,思考对外传播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实现路径。要有“全球视野”,置身国际大舞台,把对外传播融合发展放在与国际主流媒体竞争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高中去把握。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用开放、平等、共享、互动的核心观念指导对外传播实践,让受众积极主动地深度参与传播内容生产。要坚持“协同合作”,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增强联合作战能力,整合各方特长和优势,实现1+ 1>2的效用。要坚持“效果导向”,深刻认识到,评价对外传播工作归根结底看效果,没有效果就没有意义,一切形式、内容、渠道等都要服从服务于效果。
内容为王。内容是传播的基石和灵魂。对外传播的总体目标是对外介绍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让国际社会、国外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内容上,首先要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着眼于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既宣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传播中国优秀当代文化,展示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
机制为体。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是支撑融合发展的骨骼与经络。可以从三个层面,按照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符合融合发展需要的内外协调合作的机制体系。首先,各媒体单位自身建立健全一套适合融合发展的业务流程,形成传播产品采、编、译的流水线。其次,加强统筹协调,发挥不同媒体、各个单位的优势,统筹内容采编、发布渠道、效果评估、信息反馈,构建升级版的“中央厨房”运行机制。再次,加强对外合作,深化与中央部委、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研究组织乃至境外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把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内容通过我们的渠道优势广泛迅速传播出去。
技术为基。新技术带来从理念到主体、从内容到方式、从体系到管理的全方位改变,是推进融合发展的基础因素。一方面,要加强传播技术应用,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传播内容采集制作全过程,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丰富表现形式,发挥技术在提高传播分众化、精准化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加强传播技术研究,通过与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联合建立研究中心等方式,结合自身传播特点和需求,加强对新兴媒体规律和前沿领域趋势的研究,站在对外传播与技术应用融合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
人才为要。实现对外传播融合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靠人来推动、来落实。建设一流外宣机构,需要打造一支一流的外宣队伍,要通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提高外宣人才队伍的6种能力:一是政治能力,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守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二是专业能力,努力拓宽国际视野、增强业务本领,善于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以过硬作风、创新思路解决突出问题。三是服务支撑能力,围绕中央重要外宣需求和重大外宣任务,拓宽服务领域,做深做实服务项目。四是研究能力,强化外宣智库研究职能,围绕业务进行精细化、分众化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提升行业影响力。五是技术能力,实施技术应用重大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外宣效果。六是经营能力,大力拓展新型业态,创新盈利模式,主动开拓市场,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
融合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路径,对外传播的融合发展最终是为了达到“融活”的效果
融合发展的内涵在不断深化丰富,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融合来实现“融活”,达到提升对外传播效果的目的。这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国家需求有贡献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多语种、多载体传播到全世界。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课题,配合国家领导人出访、出席重要会议和国际论坛、举办重大外事活动,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文化交流、对话合作,展示中国形象,引导国际舆论,助力国家外交大局。
打造主业精品有影响力。强化品牌意识,提升统一品牌的整体策划能力,围绕对外传播主业,分类推出长期可持续的、更多更响亮的金字招牌。抓好“中国3分钟”“第3只眼看中国”“聚焦中国”等现有品牌的推广,围绕“人民中国”“辉煌中国”“大美中国”等主题,形成多语种专题报道、图书、音视频等多业态系列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提升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有传播力。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对外传播的基本方法,作为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苦练内功、讲究效果,围绕中国精彩的主题、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把中国的政策主张、道路方向、改革实践、科技进步、文化成果润物无声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各方协作联动有新机制。对内协作着力实现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加强内部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形成集约化、规模化、集团化效应。对外协作着力丰富传播渠道、开拓领域,拓展合作平台,与国际的媒体智库等广泛合作,与国内的外宣、教育、科技、文化系统加强合作,形成各方联动、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开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应用技术创新有时代感。加强对前沿科技的学习掌握及运用,大力推进语言技术研究,建设全媒体工作平台、智能媒体应用平台,打造外宣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和国家级人工智能翻译平台,将人工智能应用运用于舆情收集、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翻译和传播效果评估中。利用新技术创新对外传播业态,运用5G传输技术丰富传播形式、提升传播效率,促进内容与技术相互支撑、内容与渠道有机结合,给传统内容资源带来新附加值,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时代感和感染力。
推动改革发展有新格局。聚焦“三重”创新发展,打造覆盖全球的区域传播中心,实现对外传播的全球格局。以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构筑融通中外、面向世界的对外话语体系。强化战略性思考、系统性谋划、创造性操作,努力取得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打造世界一流的、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为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贡献。
(作者: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