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启迪国民思想,树立国民三观,引领国民价值取向。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攻坚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勇于承担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做人民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植根于人民群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必须搞清楚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为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仅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应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从情感上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培养与群众的感情,自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真实的中国,认识真实的问题,把中国的事情搞清楚,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产出精品奉献人民。
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把文章写到大地上”
坚持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时代发展,万物变化,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必须依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方法论要求,无论是具体工作,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着眼现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到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紧围绕政策与实际的盲点问题,开展“政策型”调研,及时给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关心的重点问题,开展“参谋型”调研,提高调研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贴近度”;紧紧围绕社情民意的热点问题,开展“民意型”调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呼声、百姓意愿及时掌握,广纳民言,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经验型”调研,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把文章真正写到大地上。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做新时代的新学问
时代变化和历史任务转换造就了新的发展环境,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拓展提供了更多问题场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紧紧立足当今人类所处的大的历史时代,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从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发掘新的理论生长点,形成自主性、原创性、系统性的理论观点。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稳定发展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举世瞩目。然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评价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还比较滞后,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深植新时代丰沃土壤,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全面分析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深入研究一切影响妨碍党的领导、改革发展、国家治理等时代课题,为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决定性胜利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作者: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