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追求

2019年11月26日 11:30:38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张利军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回望马列主义思想激荡百年,检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实践为本,人民至上,始终是颠扑不变的真理,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一、马克思把“人”放到前所未有位置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和人的异化,个人只能获得片面畸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人的片面发展的状态只有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旧式分工,当“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个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成为现实,个人的一切能力才能全面发展,个人本身才能成为目的。二是马克思从人的本质上来阐述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的发展都与整个社会发展和其他人的发展密切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全人类的普遍发展。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

  这些关于人的发展思想,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寻找到答案:一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研究历史规律必须研究人的活动,尊重历史规律,必须尊重人民,这决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二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劳动者也即人是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钥匙,同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只有经过人的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这也决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三是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角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从奴隶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均不例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毛泽东同志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二是明确指出了人性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从辨证唯物主义角度,毛泽东同志强调把握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关键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要依靠群众,人民群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基础和智慧源泉;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服务。

  邓小平同志注重将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结合起来,从全社会、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人的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那么,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人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不能靠空谈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地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

  江泽民同志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活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制度安排,为建立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全面持续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论与实践,全面持续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一是要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演变规律,着力破除事业发展的难题和制约因素,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

  (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要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导群众参与,做到“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都有更多获得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注重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人社部失业保险司)

标签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人民群众,价值追求,人民利益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