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区域发展进入新旧动力转换的新阶段。我国提出区域改革与发展的新取向以及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新任务,这标志我国区域协同发展迈进新时代。国家战略决策和区域发展实践蕴含的协同内涵,也使得区域协同发展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日益凸显的新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矛盾,客观上也要求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的意识,以更加系统和整体性的思路调整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引导,探索可复制与可推广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加快全国以协同促增长的区域发展进程。
梳理研究进展 借鉴先进经验
梳理研究进展,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总体脉络。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1969年,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协同学概念。此后,协同学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关于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研究,国外主要侧重于城市群层面形成的不同区域管制模式。一是部门型松散管制模式。如纽约城市群主要针对专门的问题由不同机构开展相应管制。二是机构型集中管制模式。如华盛顿城市群成立由区域内县市政府自组织的华盛顿城市群管理委员会(MWCOG)。三是大政府型单独管制模式。通过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兼并周边城市形成大政府。如阿勒格尼县将境内124个独立城市合并成立联邦式政府统称匹兹堡市。四是多政府型统一规划模式。主要是合并城市群中心城市与郊区城市的职能,统一规划,保持地方自治权限。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文献开始明显增多。目前,主要从区域利益、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市场体系、地方品质等视角展开区域协同发展路径或模式的研究。如王宇光运用博弈论提出了区域利益视角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刘秉镰和孙哲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包括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成长与结构升级,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杨开忠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进行地方品质驱动,即丰富和发展可利用的地方不可贸易品数量、多样性和质量,处理好地方品质与功能、规模、布局、制度的关系。
借鉴先进经验,研判国外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适用性。在总体考察世界区域协同发展基本态势、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研究者应重点梳理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经验做法。通过总结国外区域层面、城市群层面、流域层面等区域协同发展的成熟模式,结合国家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总体考量,以及我国体制机制、市场分割、行政壁垒、法规掣肘等影响因素,分析这些经验和模式对我国类似地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适用和借鉴程度。
构建多尺度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立足区域实际,构建多尺度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区域协同发展采用什么样的模式,与当前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现状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可从城市、城乡、城市群、省际边界区、流域经济带、三大经济区等空间尺度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对于城市之间,根据资源互补优势和空间分离的特点,可采用深度飞地合作模式;也可根据中心城市的层次性,以点连面形成梯度蛛网式发展模式。
对于城乡之间,发挥城市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乡村生态资源的丰富性,采用田园城镇发展模式;利用产业链不同环节空间分离的特点,采用同次产业分工协作模式;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禀赋优势,采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就城市群而言,对于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特大城市,采用都市圈发展模式;对于首位度和城市能级指数较高的单一大城市,采用单核心辐射模式;对于两个大型城市首位度、城市能级指数相差不大,采用双核心联动模式;对于以一个特大城市作为核心,同时有多个大型城市作为次级中心,采用多核心多极化模式;对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职能分工明确,产业结构合理的区域,可采用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对于省际边界区,根据天然的文化和地域认同,采用社会关系传导或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对于流域经济带,根据影响流域协同发展主导因子的不同,如山体、水系、交通、地形等,各有侧重地采用生态骨架有机生长模式、交通一体化串珠模式、土地利用柔性组团模式。对于三大经济区,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现实差距,采用东部地区反哺模式、东中西部联动模式。
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注重阶段性,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区域协同发展阶段的演化呈现一定发展模式阶段特征,且不论初始为何种模式,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最终将向空间网络一体化方向演化。因此,需要在构建多尺度区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度剖析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类型、方式及作用效果,以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全面系统的视角审视区域协同发展。同时,注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阶段性,建立衔接紧密且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最大程度释放协同效应。此外,运用定量化仿真模型,设定惯性发展型、空间协同型、产业协同型、市场协同型和治理协同型等情景方案进行阶段性模拟,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优化,进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裂变式的反应形式去边界化,加速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实现我国区域协同发展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协同演化。
创新推进机制,保障区域协同模式的正常运作。区域协同发展涉及多方利益,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进机制保障模式的运行,较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要从破除行政区划的“有形之墙”、思维观念的“无形之墙”、铺设基础工程的“有形之路”、营商环境的“无形之路”作为突破口,发力形成协同共识、建立秩序规则和推进共建共享三个重点,处理好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城市功能分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四个关系,构建参与主体维度的政府协调机制、决策机制和议事机制、公众诉求表达机制、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产权交易机制以及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还要构建空间协同维度的效率传导机制和空间溢出机制,产业协同维度的激活机制、路由机制和融合机制,市场协同维度的竞争机制、催化机制和拓展机制,治理协同维度的共治机制、修复机制和补偿机制,并细化不同维度和不同阶段的推进机制,把握好区域协同发展的力度和节奏。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