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取代”不如思考“互融”

2020年02月25日 12:28:0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刘洋

  为配合疫情防控,鼠年春节档电影推迟院线放映。电影《囧妈》另辟蹊径,选择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并在大年初一免费播放,引起热议,观众为片方和平台的做法点赞,部分前期合作的电影院线认为这一行为有损行业利益。无独有偶,原定于2月14日上映的某影片也选择在网络平台进行超前点映。由此,实体院线与互联网、线下渠道与线上平台的关系,电影、戏剧、音乐会等线下文艺会受到互联网多大冲击等话题,引发人们思考。

  实体院线对《囧妈》网播的反应,源于互联网发展大趋势下,对线上文艺挤压甚至可能取代线下文艺的担忧。的确,互联网等线上文艺凭借其独特优势,吸引了大量观众。比如,线上文艺基调轻松、活泼,叙事节奏快速、跳跃,风格明快、直白,受到年轻人追捧;用户能够自由选择观看时间、地点,以较低成本获得海量资源,并进行即时互动;基于平台“用户画像”的精准定制,线上文艺能够更准确满足用户需求。当前,一些没有机会走进实体演出场所的好作品,选择借助互联网与观众见面;同时,互联网也通过与线下传统文艺进行版权合作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加速自身发展。

  尽管如此,电影取道网络,仍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仅凭这一特例就漫谈线上取代线下,未免太过武断。中国电影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大银幕数达到万块量级,实体影院遍地开花,观众进影院观看电影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电影优先线下放映,更符合中国电影的整体利益和长远效益。推而广之,互联网更不可能完全取代线下的文艺形态。

  从体验上看,线上文艺欣赏起来固然便捷,但线下文艺仍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仍以电影来说,实体影院的大银幕、杜比音效、3D效果等带来的震撼视听感受,是手机、平板电脑所无法给予的,少数影厅还应用了味觉技术等提升观影体验,更是网络平台所不及。戏剧、舞蹈等舞台艺术更强调现场感。观众置身完整、直观的表演情境,与演员身处同一时空,能够产生高度共情的参与感,甚至现场难以避免的细小瑕疵,都成了本场演出鲜活而独特的看点。在版权授予的前提下,现场演出当然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然而被摄像机、剪辑限制的视角和观感,与现场体验差距甚远。同样的道理,当观众走进声学设计科学的音乐厅安静投入地欣赏一场音乐会,其现场氛围和专业的音响效果,是在线聆听难以企及的。

  从功能上看,线下文艺消费除了能满足审美需要,还具备丰富的社交功能。近年来,休闲时间邀请亲友出门看电影、看话剧、听音乐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文化消费过程中,面对面交流、增进情谊、拓展交际圈,是人的情感需求。而隔着屏幕,见面交流时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心理体验上的亲切感就大打折扣。

  从创作主体来看,尽管互联网机构越来越主动发力内容生产,但就总体而言,互联网仍处于为作品提供传播平台或宣传推广这一初级阶段。此外,实体院线、剧场、音乐厅等线下渠道已经形成相对固定、有效的运营模式以保障自身的良性循环。但对线上平台来说,用户在线付费观看的意愿与习惯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大量内容和优质服务的付费会员制度尚未成熟稳定,数据统计、分账模式、流程仍在探索之中,有很大提升空间。

  不过,线下文艺也不能高枕无忧,必须认识到与互联网协同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流媒体服务商网飞制作的电影《罗马》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李子柒短视频以其“精致、优美”走红海内外更说明,用户消费习惯随着技术进步而迁移,艺术形式也在随之发生变更迭代。线上文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线下文艺带来挑战,线上与线下共同成长,向双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仍以电影为例,未来实体院线要想吸引观众,必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院线电影要想卖座,必须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消费端促使生产者加强内容创作,对行业和观众来说都是好事。同样,互联网平台要想吸引观众在线观影,就必须拥有更优质的内容资源,提供更友好、便捷的操作和观看体验,建立更合理、优惠的会员制度。如此一来,受惠的仍然是行业和观众。

  现阶段线下文艺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将焦虑化为打造好作品的动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AI、AR、VR等技术的应用给文艺带来新的可能性。随着5G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将释放更大潜力。在新的趋势和环境下,文艺创作、生产、消费如何借助线上线下优势实现更大审美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认真思考。

标签 - 取代,文艺消费,社会效益
网站编辑 - 韩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