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下午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并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强大、有效、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认清要素,明确职责
确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公共卫生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的、集疾病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于一体的公共卫生工作系统。具体来说,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但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不光是卫生、医疗部门的事,还涉及科学技术、教育、城乡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是全方位的工作。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注重全社会健康管理。构建公共卫生体系,要从过去“专业条块分割管理”转为“全社会各部门高度协同综合管理”,从单一管理主体转向多方参与管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的作用。只有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民众的作用,才能提高整个社会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能力。要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要明确各方责任,建立网格化管理问责制度,实施“无缝化管理”(包括时间、空间、职能、人员、领域管理等方面),构筑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公共卫生体系。
理清结构,相互配合
体系是由各种结构和机制来支撑的。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等等。
建立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
健全群防群治协同工作机制。要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
完善保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
这些体系和工作机制必须相互配合,作为一个整体运行。
完善功能,有序运行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功能。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建立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确立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必须确立系统思维、整体思维,确保公共卫生体系的有序运行。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友好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